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数字极简主义”的主体性透视——基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

    庞永红;仲佳;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过程中蕴含着对人主体性的哲学思考。“数字极简主义”是当前部分数字用户尝试通过数字戒断、算法反制、技术祛魅等方式展开的对“数字过载”的反抗。学术界对“数字极简主义”主要有“抵抗实践论”与“消极自由论”两种观点。基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辩证审视“数字极简主义”,在看到其对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觉醒意义的同时,避免陷入摒弃数字应用、否定技术文明的认知误区,有助于数字时代良善生活的塑造与美好“数字未来”的实现。

    2025年04期 v.47;No.24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

    杨玉;

    建党一百多年来,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涌现,其发展演变给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社会思潮,将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研判社会思潮的标尺、辨析社会思潮的依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党在新时代更好应对多元思潮提供智慧支撑,为推动社会进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精神动力。

    2025年04期 v.47;No.249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区域国别学研究

  • 多边机制的由来演进与当代中国的多边外交

    于洪君;

    多边机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的外交方式与沟通平台。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及全球治理问题,应按照各方商定的规范和规则来处理。这是多边外交及相关机制得以形成并可持续的核心要义,也是当代中国倡行真正多边主义、广泛参与并积极创建新型多边机制的基本依循。

    2025年04期 v.47;No.249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权力竞争与合作治理:“双重嵌套”机制下美国介入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的策略与影响

    苏楚婷;

    美国在介入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过程中建构的“双重嵌套”机制通过权力竞争与合作治理的双轨策略形成动态互补结构。在权力竞争维度,美国依托联盟网络构建和意识形态渗透,搭建起涵盖流域内外的水资源战略支点体系,并将水资源作为多边制衡政策的工具;在合作治理维度,美国通过经济议程嵌入与制度规则主导,实现从物质性权力到制度性权力的转换。“权力竞争”与“合作治理”二者通过“嵌套式”互动形成战略闭环——竞争性实践为合作治理提供现实支撑,合作治理则为竞争行为赋予规范合法性。美国在“双重嵌套”机制下介入尼罗河水资源争端,以推动流域国家间对话合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名,实际服务于其尼罗河流域的战略和霸权利益,加剧了流域国家内政分裂、国家间关系恶化以及域外国家博弈程度。

    2025年04期 v.47;No.249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中国史研究

  • “批判的武器”:五四时期进步社团关于“主义”论争的理路

    汪兵;

    五四时期,“主义时代”的呈现与中国近代社团创建的高潮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主义”是进步社团创建的条件,进步社团凸显“主义”的底色。“主义”的传播为进步社团从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化革命向五四运动以后的社会改造转变提供了理论资源。但受“问题”与“主义”论争的影响,进步社团在“主义”的论争过程中出现分化。这种分化深刻凸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抉择社会发展方向和正确道路所产生的分歧,即选择何种“主义”作为指导,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造社会。进步社团关于“主义”论争的理路,不仅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认知视角,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均有重要意蕴。

    2025年04期 v.47;No.249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辽代汉仗来源及仪具考释

    马宏滨;何小婷;

    辽代汉仗作为统治阶层外出仪卫的核心构成,不仅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具象化呈现,更是皇权意识形态的物化载体。关于辽代汉仗相关问题,学界虽在车舆仪仗制度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辽代汉仗制度的文化渊源、车舆形式及汉仗仪具种类缺乏系统性探讨。辽代汉仗制度的形成既基于游牧文化的底色,又深受中华文化的辐射。因此,以辽代汉仗的源流考据与车舆形制分析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即可窥探辽代汉仗制度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2025年04期 v.47;No.249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语言学研究

  • 何为音?从国际音标和音位分析说起

    端木三;

    语音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成分,而描写语音最常见的工具就是国际音标。国际音标认为,话语可以切分成元音、辅音,统称“音段”(segments),简称“音”(phone)。代表音段的符号应该遵循“同音同符、异音异符”这一原则。该原则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何为音?何为符?何为同(或异)?本文讨论第一个问题。国际音标没有讨论“何为音”,而是依据音位分析对音的定义。音位分析的确从音段切分开始,可是对“何为音”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在国际音标的使用上以及在音位分析的操作中都缺乏统一标准,以致国际语音学会前主席Peter Ladefoged认为话语无法切分成元音、辅音,元音、辅音只是拼音文字给人的一种幻觉。如果兼顾语音特征和音系规则,音段切分完全可行,“何为音”也有明确答案,即语音是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同时进行的一组发音动作。

    2025年04期 v.47;No.249 53-5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有关生成语法学史的几个问题

    陈满华;

    本文主要以乔姆斯基新近发表的文献为线索,参酌其他资料,讨论有关生成语法发展史的几个问题,侧重早期部分重要史实的考订。主要涉及如下问题:早期形式理论的数学逻辑来源;《句法结构》提交出版社的时间;乔姆斯基《评斯金纳著〈言语行为〉》的重新定位;生成语法学史分期及相关问题;“生成语法”与“生成学派事业”的名称之辨。

    2025年04期 v.47;No.249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国内外六款AI大语言模型英语写作文本特征对比研究

    罗芷汀;柴省三;

    基于人工智能(AI)的大语言模型正在全方位重塑语言教育生态。大语言模型通过基于海量文本数据的预训练,能够捕捉到语言的复杂性,生成适应不同语境与主题的文本,并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即时反馈、写作文本生成和逻辑框架,有望改变传统的二语写作教学模式。由于每种大语言模型在训练方式、底层架构和算法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写作文本质量上也可能有差异。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基于Coh-Metrix文本分析工具,对ChatGPT、Gemini、Claude、DeepSeek、文心一言和Kimi等主流大语言模型在英语同题写作文本的词汇多样性、句子衔接性、段落衔接性、句法复杂度和文本可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英语二语写作教学中的模型选择提供适配度参考。

    2025年04期 v.47;No.249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文学研究

  • 论元代北方文章学的理学化演进——以刘因、苏天爵一系为叙述中心

    刘成群;唐林芳;

    刘因与苏天爵均为元代北方著名学者,而且从广义上来说两人还具有师承关系。两人所处时代虽一系元初,一系元代中后期,但他们均有私淑元好问的倾向,并通过元好问承袭了金源文章兼治道的特色,形成一条北方文章学的传承体系。在刘因那里,文章学与理学开始寻求融会;苏天爵以文章载“正学”,将文章学与理学的融会推向深层。从元好问经由刘因、苏天爵,展现出北方文章学由排斥理学到逐步融会理学的演进过程。

    2025年04期 v.47;No.249 80-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赛博主权、数字部落与本土裔科幻:试论印第安未来主义的三大核心命题

    黄梦园;

    格蕾丝·迪伦于2003年首次提出“印第安未来主义”一词,用以指代致力于探索基于印第安世界观和口述历史的未来想象实践。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印第安未来主义借助现代科技介入当代反殖议题,运用新媒介形式深化当代印第安性、主权自决等问题。本文从印第安未来主义的内涵及外延出发,重点考辨印第安未来主义研究中的数字化领土与赛博主权、数字部落和数字化讲故事、印第安科幻小说与未来想象书写这三大核心命题。考察印第安未来主义下的主权未来、技术未来与想象未来,系统剖析其核心思想,有助于把握印第安未来主义批评的整体样态和发展轨迹,推进印第安未来主义视域下民族生存与平等的理想、话语体系的构筑及政治美学实践。

    2025年04期 v.47;No.249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中国现代诗对商品诗性价值的重建及其可能

    汪辉燕;

    面对商品在现代社会中诗性价值严重匮乏的事实,现有的两类商品诗性现象——商品的原始诗性与商品附加的符号价值及其诗性特征并不能为应对该问题作出正向引导,反观现代艺术借商品创作实现了更新,其创作机制为现代诗提供了思路,证明了主体的陌生化和重新凝视、人与商品的互动经验、主体的敬重心态等有利于现代诗重新挖掘商品的诗性价值。事实上,中国新诗的商品书写中潜藏着一条发展流变的线索,其中蕴含着商品与中国现代诗碰撞产生的丰富的诗性表达。而在具体诗歌文本中,作为言说媒介、开端和终点的商品物象,隐藏着创作主体不同的视角,使商品诗性价值呈现出不同的生成路径。

    2025年04期 v.47;No.249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半怀着痛苦,半怀着希望”——巧合在《劝导》中的情感叙事作用

    杜坤;

    表面上看,奥斯丁小说中呈现的是人物浪漫爱情的美妙和幸福美满结局,然而《劝导》中多处精心设置的“巧合”于细微处反映出主人公在甜蜜爱情中悲喜交织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人物对待爱情、婚姻既痛苦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态。作品中“巧合”的设置奠定了人物情感基调,激化了人物关系中的矛盾,影响了人物性格发展变化,构建出情节发展的整体脉络,引导出故事结局。奥斯丁在用“巧合”展现人物情感和目标的过程中,巧妙借助偶然性事件来揭示人物命运变化的必然性,上升到故事结构的高度,转变了爱情与婚姻的传统文化建构:浪漫爱情情节的圆满收官是在人物之间不断加深的了解和情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2025年04期 v.47;No.249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学研究

  •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

    欧庭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需要理性认识和科学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通过重造话语主体、重组话语内容、重构话语表达和重塑话语空间,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发生根本性变革。同时,技术变革引发价值受阻、主体退隐、信息窄化、安全弱化等风险挑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异化。要理性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逻辑,要从主流价值赋魂、培育智能素养、升级智能技术、完善行业制度入手,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过程,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向善向好。

    2025年04期 v.47;No.249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法学研究

  • 区域法务行政要素协动的制度实现

    陈昊泽;谭茜元;

    我国将区域法务行政要素协动的重心落脚于中央法务区建设。“先行先试”思路下,各地的法务区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这一困境凸显出法务区建设法治化之必要性。对此,授权型与立法型是可供抉择的模式。授权型诞生于经济特区和自贸区的建设实践,过渡性、试验性是其主要特征,这与法务区推广区域成熟建设经验的目标背道而驰。相较之下,立法型与法务区的建设目标相契合,并能兼顾法律的稳定性与正确性。立法型模式下,法律层面宜建构起法务区的基础制度,区域选定与建设计划制度是央地合作的核心,地方立法则进一步回应区域特色创设实施规则。

    2025年04期 v.47;No.249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学位论文写作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参与及导正

    王德政;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位论文写作的参与分为适当参与和不当参与两种形式,适当参与在促进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国策背景下应得到许可,但不当参与由于属于“学位法”规定的代写这一学术不端行为而被禁止。应当以禁止生成式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为核心,在技术层面对如何具体认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参与属于代写提出判断规则,另外在规范制定、设备提供、思想宣传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以此方式导正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学位论文写作。

    2025年04期 v.47;No.249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79年,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夏大学主管主办。本刊注重学术性、先锋性、开放性,以“政治导向正确、学术价值重要、问题意识明确、学术观点创新、文献基础扎实”为用稿标准。为打造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本刊将于2024年起全新改版,改版后正文页码为136页,热忱向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征稿。

    2025年04期 v.47;No.249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