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论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党的理论创新规律认识论纲

    李省龙;

    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经验表明,党的理论的每一次中国化时代化发展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理论创新的觉醒阶段、具体的理论创新阶段、创新理论的应用阶段。对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构成了笔者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化研究的总体体系。其中,对当前理论创新觉醒阶段的研究,分别由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对当前的理论任务的认识和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的认识等三部分内容组成。本文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研究即为其中之一。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新时代党的理论的全面创新,是对党的理论发展最直接的要求,亦是党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任务和政治任务。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学理化研究的途径才能达到。为此,本文在统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和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百年来党的理论发展历史的综合,进而阐释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所必须把握的理论—历史基础,创造性地建构关于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分析的理论框架,最终以理论自觉的范式揭示和概括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并对该规律的一般属性进行初步阐释。同时,在对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阐释中,形成一种基于理论创新视角的关于“中国道路”的一般历史叙事和关于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史叙事。本文的研究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和更深刻地理解当前党的理论创新任务,提供了一个学理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路标。

    2025年03期 v.47;No.248 1-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论意识形态的层次性内涵、载体及功能

    李海林;

    意识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命题,因其具有“因时因地”的基本特征而备受争议,常常被人们在不同观念场域中混淆使用。作为社会历史生活的基本结构,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整体性存在,而是人类观念的层次性表达,主要由日常生活观念、社会思潮、国家权力和文化思想构成,蕴含着特定语境下的政治观和对主体可能生活的价值承诺。它们的传播、流行以及延续离不开一定物质或非物质形式的承载,其中,语言、文艺、制度和人是最富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载体,并且不断释放着意识形态的扩张性功能和护卫性功能,为维护或改变现存利益格局的行为合法性提供合理性辩护。历史进程表明,意识形态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原因在于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或曰“观念的秩序”。

    2025年03期 v.47;No.248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建构的现实生活导向

    李梦迪;

    马克思以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为主线,不仅分析和解答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陷应然与实然对立的困境,更是以从哲学到社会结构再到社会生活的动态视域建构其意识形态思想。这不是一个单线性,而是一个向现实生活不断靠近的立体多维过程。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建构的现实生活导向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学术问题,不仅包括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脱离现实的哲学批判与自身意识形态思想的建构,还包括对无产阶级取得专政后利用意识形态进行自觉性社会建设的现实前瞻。

    2025年03期 v.47;No.24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中国史研究

  • 历史研究的格局、视野与战略

    陈育宁;

    本文围绕历史研究的“格局、视野、战略”三大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具体学者案例与学术成果,阐释三者对历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大格局奠定学科基础,视野体现为对历史脉络的全球性审视,战略关乎学科发展的全局谋划,格局、视野与战略是历史研究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历史学在传承与创新中迈向纵深。文章可以为西夏学、民族史、史学理论等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尤其对当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格局窄化”问题提出反思,契合学科发展需求,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

    2025年03期 v.47;No.248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语言学研究

  • 从腭介音和重纽的角度看《切韵》韵母拟音的三种体系及相关诸问题——兼论《切韵》的“等”是三个“等”,等韵图的“等”是四个“等”

    冯蒸;

    本文共分七节,首先介绍王静如先生《论古汉语之腭介音》(1948)的重要贡献,确认《切韵》音系中重纽和腭介音的重拟是修订高本汉《切韵》韵母构拟体系的切入点,以此为标准,评价了高本汉、李方桂、王静如/陆志韦、李荣、郑张尚芳六位学者对《切韵》韵母腭介音的构拟特点,认为王静如构拟的重纽三等?(i)介音是后腭介音,非前腭介音。肯定了郑张尚芳构拟的《切韵》韵母介音系统最为妥当。根据李方桂(1985)提出的《切韵》的声韵配合关系及其类别就是后来等图的“等”的观点,确认代表早期中古音的《切韵》的“等”是三个等,代表晚期中古音的等韵图的“等”是四个等,分化条件为四等韵是前元音,一等韵是非前元音,这两个等原是互补的,进而论证了《切韵》只能够有两个腭介音,即前腭介音和后腭介音。文章最后讨论了与纯四等韵及与其相配的三等韵的拟音问题,为《切韵》韵母系统的合理构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47;No.248 4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形态学四阶段:特定语法→形态比较→形态分类→普通形态学

    李葆嘉;章婷;

    本文首次将2400年来的形态学研究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特定语言初始研究的界缘(词根-词缀)分解,波你尼(约前4—前3世纪)以此建立了梵文语法体系,16世纪的德国学者从希伯来语法中引进该方法。第二阶段:形态成为亲缘比较的重要对象,伯克斯洪(1647)强调变格和变位比较。第三阶段:弗·施莱格尔(1808)基于这种分析法建立了语言类型学,施莱歇尔(1859)将生物学术语“形态学”引入语言研究。第四阶段:博杜恩(1877)在“形态学教学大纲”中建立了普通形态学,布龙菲尔德(1926,1933)提出“语素”及其“词素”和“法素”。普通语言学理论也是受限的,同一术语难以涵盖所有语言结构类型。

    2025年03期 v.47;No.248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X言必称Y”句的预示语功能及其在外交答问语篇中的发展

    焦浩;

    “X言必称Y”句本来用于描述X总是称说Y的言语行为,浮现出负面评价和预示语功能,要求带后续语句。浮现的外因是语境吸收和规约化,内因是“必”所传达的[+高频率]语义特征。两种浮现功能在外交答问语篇中分别发展为表达否定立场和引导语篇构建的功能。“X言必称Y”句所引导的外交答问语篇性质为论证语篇,该小句是否定性论点,后续语句为具体论证。外交答问中,“X言必称Y”句引导构建的论证语篇结构分为回应、论点、论证、论据、尾声五部分,其中,回应和尾声是背景,前景有三种构成模式:论点加论证、论点加论据、论点加论证和论据。

    2025年03期 v.47;No.24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文学研究

  • 魏晋南北朝祭祀歌诗研究述评

    李准;

    作为一种仪式文化,祭祀歌诗与同时期的娱乐歌辞有着不同的表演功能与文体特征,因而祭祀歌诗的研究与既往偏重娱乐性质的乐府歌诗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式。既往魏晋南北朝祭祀歌诗研究在朝廷礼乐建设、祭祀歌诗思想内容、文体特征、仪式表演、创作与批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注意到了祭祀仪式对祭祀歌诗的内容、文体、表演、批评等方面的影响,将朝廷礼制、祭祀仪式表演、礼俗互动与祭祀歌诗相结合,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祭祀歌诗的新动向,具有重要的乐府文学研究价值。

    2025年03期 v.47;No.248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生死观探微

    胡永正;

    《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句是序文生死观的概括,体现了序文反对《庄子·齐物论》“以死生为一贯”的观念。东晋时期疫病肆虐,所引发的流民、饥荒等问题对社会影响深重,加剧了群体心理的恐慌和焦虑,激发了文人的生命意识,使其无法对死生大事等闲视之。与葛洪求长生、守教义之目的不同,王羲之“深情”的人生态度使其性格内倾敏感,将亲友视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反对“以死生为一贯”。东晋之初丧服之礼兴盛,玄学思潮亦余波未平,“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句既是玄学与礼学交织影响下士人心态的投射,也是《兰亭集序》糅合玄理与情感的关键。

    2025年03期 v.47;No.248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英译传播:国际可及性与读者评价

    郑剑委;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对外译介数量在新世纪已初见规模,但翻译学界尚未对其翻译或传播情况进行整体性研究。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国当代生态小说英译版由国外出版社出版,译者主要为中国人。虽然大多数中国当代生态小说英译版在亚马逊平台有售,但销售情况不佳。除《狼图腾》和《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版外,中国当代生态小说英译版在国外图书馆的馆藏极少,读书网站的读者评论也极少,未真正走进海外市场。《额尔古纳河右岸》西北欧语评论较多,表明该地区对生态小说的青睐。对英译读者评论的情感分析表明,唯美的自然书写、迥异的民族文化、共情的生态主题是海外读者评价最高的元素。作为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共通特征,这些要素的吸引力显示出生态小说具有对外译介的潜力。

    2025年03期 v.47;No.248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教育学研究

  • 地缘政治视域下中国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合作:机遇、挑战与路径

    王萍;曹凯;

    中亚五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价值。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对中国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必要性、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推动高质量合作提供实现路径。双方合作历经初步探索期、稳步发展期、深化拓展期三个阶段,在语言文化教育、留学生交流、高校合作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区域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中亚五国经济转型需求,成为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机遇,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地区安全问题、教育体制差异等为合作带来诸多挑战。为促进双方合作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应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拓展教育交流合作领域,建立合作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等。

    2025年03期 v.47;No.248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哲学研究

  • 杜威的实践哲学及其教育学启示

    陈亚军;

    西方传统哲学立足旁观者视角,将“与实在相对应”的知识设定为哲学的首要目标,将理性当作通达知识的唯一路径。它导致片面强调认知、知行分离,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杜威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颠覆,它将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当作哲学的“第一原则”,宣称实在不是生活实践的根据而是生活实践的结果,知行融合不可分离。由杜威的实践哲学出发,可以导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两个革命性的观点,即“教育即成长”以及“从做中学习”,它们是杜威实践哲学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延伸和体现。

    2025年03期 v.47;No.248 115-12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感触在杜威心灵哲学中的意义

    董山民;

    国内外学者对杜威心灵哲学的研究忽略了“感触”这个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关联了心灵的两种用法,即动词心灵和名词心灵。动词心灵就是身体整体性,特别是大脑中枢神经及身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末梢及回路;名词心灵即身体借助语言对“感触”的交互作用表达出的意义系统。心灵去实体化了,却有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面向。心灵的两种用法在认知上的效果是,身心是连续的、一体化的;身体不单是自我认知的对象,还是认知的主体,笛卡尔式的二元论由此瓦解。

    2025年03期 v.47;No.248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实在是认知的对象么?——基于布兰顿和德维特哲学的一项当代重审

    周靖;

    关于对象的现象模式的探究能否完成对对象的本体模式的揭示,这是哲学中散之不去的一个经典难题。在当代哲学领域,布兰顿的典型思路是借助语义推论的方式,阐释客观表征的本质内涵。但德维特认为,语义探究仅能保证语义内容,而非实在。德维特持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立场对具有实存性和独立性维度的实在作出了强承诺,但我们很难将这类实在直接视为认识的对象。这凸显了一个矛盾:通过可以把握的现象,难以保证实在;先在地承诺实在,又很难将实在引入可知的范围,这也是促使康德为思辨理性划界的原因。通过对布兰顿和德维特争论的讨论表明,当前哲学仍然未能回答何物存在,以及认识究竟何以可能的问题。

    2025年03期 v.47;No.248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